西藏宗教历程多波折,九世纪中叶,朗达玛王禁止佛教,社会动荡,西藏进入灭法时期。随后,藏传佛教逐渐恢复,各教派为了自身发展,对羌姆进行了改造,宁玛派便是其中之一。宁玛派作为最早成立的教派,其地位和意义十分突出。
宁玛派简介
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出现的教派。在藏语中,“宁玛”意味着“古老”,它继承了莲花生大师所传授的古老密法。这一教派拥有悠久的历史,是藏传佛教众多派别中的重要一员。过去,桑耶寺一直是它的主要修行地,这对传播其教义具有特别的意义。在宁玛派的发展历程中,桑耶寺的地位至关重要,它与该派的发展息息相关。
宁玛派在起初的修行和仪式上,深受桑耶寺的影响。桑耶寺早期便有金刚神舞等仪式。这些仪式的早期形态相对简朴,主要用于驱邪、建寺,以及牟尼赞普时期的“经藏会供”。当时主要采用戴面具的鼓舞形式,以驱除邪恶、祈求福祉,而在表演内容和体系上,尚未形成复杂结构。
羌姆仪典的初始来源
宁玛派的羌姆仪式直接源自莲花生大师所创的桑耶金刚舞。桑耶寺在早期,金刚舞仅是一种基础宗教舞蹈仪式。那时,它还未与宁玛派深奥的教义完全结合。这种早期舞蹈形式仅仅是羌姆仪式发展的起点,其后的演变之路还很长。
一位宁玛派的高僧名叫古弱曲他发现了《喇嘛桑堆巴》。这部作品在宁玛派的羌姆仪典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古弱曲哇依照书中的教法,对金刚舞进行了改革,首次在其中融入了对莲花生大师的赞颂,并创作了《莲花生八名号》。这一创新标志着羌姆仪典变革的开始。
羌姆仪典的进一步发展
古弱曲哇持续以同一部经典为依据,丰富表演素材。在《莲花生八名号》之前,他加入了众多护法神舞,用以阐释宁玛派教义。这样,便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、内容紧密相连的“次久”羌姆仪式。仪式定在莲花生诞辰这天举行。这一天对宁玛派而言,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子,蕴含着非凡的宗教价值。
“次久”仪式的时间与莲花生的诺言紧密相连。他曾在藏地人民面前承诺每月十日必归,因此宁玛派对此日尤为看重。因此,在藏历每月的十日等特定时期,“次久”仪式显得格外重要。而且,各寺庙在举行仪式的方式和时间上,也各有其独特之处。
不同地方的仪典呈现
敏珠林寺的十日表演颇具特色。然而,桑耶寺的情况则有所不同。由于管理权归属的变化,以及与萨迦派仪典的关联,其活动时间调整到了每年的元月和五月特定的日子。这种调整使得宗教融合和仪式形式有了新的发展。各地这些变化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观看。
各地信徒,不论青海、四川还是海外信众,都会聚集于此参与仪式。他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莲花生大师及众神的庇护。这种跨越地域的吸引力,凸显了宁玛派羌姆仪式的广泛影响力。
宁玛派其他羌姆仪典
宁玛派除了“次久”之外,还拥有其他羌姆仪式。其中,“八大法行”神舞有特定的供奉对象。还有展示百位神祇的“静猛幻化”舞、文殊菩萨的愤怒形象舞、金刚怒目舞等。这些仪式使得宁玛派的宗教舞蹈更加丰富多彩。
这些仪典遍布全年多数月份,于各地宁玛寺院依次举办。每项仪典都蕴含着独特的宗教意义和表演特色,对宁玛派宗教文化的丰富具有显著作用。
宁玛派羌姆仪典的传承意义
宁玛派的羌姆仪式从起初的简朴演变至现今的丰富多样,反映了该派系的成长历程。这些仪式承载了宁玛派的教义和文化精髓。它们以舞蹈、音乐、念经等多种方式共同展现。无论是僧侣还是普通信众,都能在这些仪式中感受到宗教的归属。
宁玛派这一仪式的流传,确保了其古老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继续存在。这一传统使得宁玛派宗教文化保持了其独特性,历经岁月洗礼而未消失。在众多藏传佛教教派中,宁玛派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地位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chych.com/html/tiyuwenda/965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