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1日,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了《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》的发布会。这次活动让我们对疫情期间我国健身行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。过去一年里,健身行业经历了哪些变化?它的未来将如何演变?接下来,我们将借助报告中的数据来解答这些疑问。
场馆数量变化
2020年,疫情来袭,国内众多健身房被迫暂时歇业。有的仅停业了两三个月,而有的则长达半年。这波关闭潮导致不少经营不善的健身房被淘汰出局。年底时,我国健身俱乐部的门店数量约为44305家,这个数字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和工作室。与2019年的49860家相比,减少了11.1%。由此可见,疫情对传统健身场所造成了巨大冲击。整个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。
数据表明,我国智能健身房的发展态势相当迅猛。截至目前,全国范围内已有约3.2万家智能健身房,这一数量已占商业健身房总量的32.7%。鉴于智能健身房更贴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,预计其数量在今后还将不断攀升。
健身人群与教练
健身参与者的数量有所变动。到2020年12月,我国健身行业会员人数大约是7029万(不包括港澳台地区)。在14亿总人口中,健身爱好者所占的比例为5.02%,较2019年增长了3.19%。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健身运动,这一现象反映出公众的健身意识正在逐渐增强。
我国健身教练的构成情况一目了然。全国健身教练的数量大约是90万。在这之中,有61.2万人在俱乐部工作,另外28.8万人在工作室担任教练。俱乐部里的教练人数较多,但工作室的教练同样不容忽视。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地点都展现出了不断发展的态势。
营收状况沉浮
2020年二月,疫情迅速扩散,导致健身房收入锐减至几乎为零。众多场馆只能依赖储蓄和线上业务勉力支撑,那段日子确实十分不易。众多小型场馆因资金链断裂而不得不关闭,即便幸存下来的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。
三月过后,各线下店铺陆续重启运营。场馆通过促销活动、网络课程等形式来弥补亏损。进入六月,场馆的月均收入攀升至全年最高。然而,2020年,全国各大城市的俱乐部月均收入仅为43.5万元,较2019年下降18.8%。工作室的月均收入为9.63万元,同比下降13.3%,损失显著。
健身消费倾向
多数会员在健身方面的花费没超过三千,这个比例达到了83.26%。他们购物时很节省,不太愿意在周边商品上多花钱。这种情况和现在经济状况及个人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。
2019年同期,低于1000元的会员数量上升了35.88%,而超过1000元的消费占比则下降了14.23%。在疫情的影响下,消费者的心态变得更加谨慎,特别是在健身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上,他们更愿意挑选真正必需的物品。
疫情双面影响
疫情来袭,众多健身房被迫歇业,这一变化对人们的健身活动和消费造成了双重影响。首先,它打乱了人们的锻炼计划,导致部分人因场馆关闭而暂停了锻炼。其次,不少健身爱好者在家中找不到合适的锻炼方式,缺乏了专业指导。
疫情期间,大家对健身有了新的看法,锻炼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。许多人发现,加强锻炼能够提升免疫力,这一认识推动了健身消费需求的增加。于是,大家纷纷采用不同方法坚持锻炼,线上健身和家庭健身变得更为流行。
行业未来走向
从长远角度分析,健身行业的发展前景看好。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,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,这为健身市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预计未来,投身于健身活动的人群将持续增加,而且健身设施和相关产业也将逐步增多。
疫情促使行业快速转型,数字化运营等新方式日益普及。经营状况良好的场所,若能巧妙融合线上线下渠道,有望获得更佳的发展机会。此外,线上锻炼和家庭科技健身等多样化健身方式也将持续发展,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。
大家对健身趋势有何看法?哪种运动形式可能备受青睐?若您同意本文的观点,可以点个赞,并且推荐给您的朋友们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mchych.com/html/tiyuwenda/9902.html